我校召开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系列培训之十四——技术合同登记及科技成果转化实务
2025年10月21日

10月17日,我校科研处联合校科协成功举办“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系列培训之十四——技术合同登记及科技成果转化实务”专题培训会,旨在系统提升科研人员的技术合同规范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全校各学院教师及科研处相关成员共计60余人参会,会议由科研处副处长赵京鹤主持。

本次培训特邀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总工程师孙伯贻担任主讲。孙伯贻工程师的讲解聚焦实务,内容系统全面,围绕四大核心模块层层深入:

在合同认定登记基础环节,她清晰阐述了技术开发、转让、许可、咨询与服务五大合同类型,并厘清了国内(由卖方申请)与涉外(由中方申请)合同的登记主体差异,强调了登记作为享受税收减免、信贷优惠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提的关键作用。

在政策红利解读环节,她重点梳理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扣除及个人所得税等核心优惠政策,特别指出高校科研人员获得成果转化奖励可享受个税减按50%征收的重大利好,并通过对比表格使五类合同的优惠差异一目了然。

在登记流程指引环节,她将复杂流程精炼为“查政策、备材料、提材料”三个直观步骤,明确了线上系统与现场审核的具体要求。

在实操指导环节,她以最常用的“技术开发合同”为例,聚焦项目名称、技术目标、支付条款与知识产权归属等关键字段,指出了常见填报误区与规范要点,极具实用价值。

总结发言中,科研处副处长赵京鹤表示,本次培训内容精准切中了教师在合同撰写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孙伯贻总工程师的讲解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深度,有效解答了过往工作中的诸多困惑。他期望全体参会教师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升技术合同管理的规范性,用足用好政策红利,从而全面提升我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研项目管理质量,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学校科研处与校科协将持续深耕教师科研成长需求,不断优化培训体系,广邀领域专家分享前沿智慧,致力于打造更优质的科研交流与赋能平台,全面助推学校科研水平跃升,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进步贡献更大力量。